新黃河:海上新山東|“海洋藍”交織“生態綠”,山東激活海洋生態安全的“藍色引擎”
發布時間:
2025-09-08 00:00
來源:
經略海洋、向海圖強。因擁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海洋成為山東發展的最大動能、最大優勢和最大潛力所在。2024年,山東省海洋產業生產總值18011.8億元,首次突破1.8萬億元關口。
近年來,山東聚焦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與此同時,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也確立了“建設清潔海洋、健康海洋、安全海洋、美麗海洋、綠色海洋”五大目標,在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努力繪就“海上山東”的嶄新藍圖。
令人振奮的消息不斷傳來:2024年,山東全省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93.6%,繼續保持全國前三,斑海豹種群數量從200頭增加到400頭,創成6個國家級美麗海灣,實現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與生物多樣性提升,在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生態安全防護方面提供了“山東路徑”,繪就了人海和諧的美麗畫卷。
共享人海和諧
初秋時節,山東日照的海龍灣,海水湛藍、波光粼粼。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日照港最早的煤炭專用堆場,歷史滾滾的車輪下,這里曾留下工業發展留下的“灰色印記”。改變始于2017年。日照市啟動全國首例港口工業岸線退港還海工程,總投資超10億元的海龍灣工程正式開工。
2019年6月,當最后一方沙土鋪設完成,昔日的“黑煤場”正式變身為“水清灘凈、岸綠灣美”的生態海灣,成為全國港口生態修復的標桿項目:修復整治岸線1882米,新增沙灘約46萬平方米。昔日煤碼頭變成了風景宜人的“金腰帶”。
如今,當人們漫步在海龍灣,清亮的風景伴著徐徐的海風,每一步都是與自然的對話。
2020年,日照市啟動陽光海岸綠道建設工程,“不動一棵黑松、不動一塊礁石、不動一片沙灘”是在設計之初就定下來的“鐵標準”。不僅如此,在修建綠道的過程中,日照還對沿線生態薄弱的地方進行重點修復提升,修復海岸帶5000多米,種植喬木2.7萬株、灌木28萬株,擴充綠化面積49萬平方米。
歷經3次改造提升,陽光海岸綠道于2020年7月全線貫通對外開放,它有機連接水域、綠地、濕地、森林等重要生態板塊,將曾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串聯形成復合多元的陽光海岸帶。
“后沙旺地兒荒,十里不見幾個莊,黃沙從秋刮到春,提來咸水洗衣裳……”這首曾在民間流傳的歌謠,道出了煙臺八角灣曾經的荒涼,后來又隨著經濟迅速的發展,這里又出現了海河流水質惡化、海岸線受海浪侵蝕、海域生物種類和數量下降等問題。
據煙臺市生態環境局黃渤海新區分局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該局持續開展“控源、清海、凈灘、覆綠、修復”等行動,對海濱7條雨水排海管道進行提升改造,對轄區內的入海排污口開展排查溯源、分類整治、長效監管。如今,這里的生態環境大大改善,若是在冬日里來到八角灣,登上煙臺八角灣后沙廣場的觀景臺,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萬米金沙灘浪柔沙細、鷗鳥翔集,遠處碧海藍天連成一線。
保護+修復,共享生態之美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藍色經濟加速興起,海洋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山東唯有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才能不斷開辟發展新藍海、贏得競爭新優勢。想要發展海洋經濟,生態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保障。
近年來,山東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不斷探索“上新”。除了日照海龍灣,濰坊還創新性提出“檉柳+肉蓯蓉”的生態修復模式,實現鹽堿荒灘向“金山銀山”的蝶變;東營、濱州推進互花米草防治,率先在全國采取互花米草“省市縣聯防聯控”一體化治理模式,基本遏制互花米草快速蔓延趨勢。
據公開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山東爭取中央資金41億元、地方投入19.73億元開展海洋生態修復,岸線整治修復、濱海濕地修復等取得明顯成效。青島西海岸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日照退港還海建設美麗“金海灣”和陽光海岸綠道生態保護修復等入選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口以南濱海鹽沼生態減災案例”在2023年全球濱海論壇發布;煙臺長島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種群明顯恢復,江豚、斑海豹等洄游頻繁……
作為海洋環境的“哨兵”,海洋預警在海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僅起到防災減災的作用,還為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此山東著力推進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海洋災害綜合防治,近年來已基本建立了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省管海域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據了解,全省動態完成2萬余個入海排污口整治,40條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濃度均值同比明顯改善。建立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省管海域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孫珊在接受采訪時提到,2024年,山東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排在全國前列。海洋生物種類豐富,多樣性較好,群落結構總體穩定。
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山東正在向蔚藍深處進發,一個“海上新山東”正以磅礴之姿勇立潮頭。
記者:薛冬